“鄉村振興”目前可謂萬眾矚目。政府需要解決城鄉統籌發展;村民需要村莊能有特色產業,變廢棄的村落為寶;企業需要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獲得利潤。結果是很多村落實現轉型,體質升級,實現旅游鄉村、產業鄉村,帶動了鄉村人口的回流和收入的大幅增加,但也有村落卻因開發失敗而陷入更加“空心化”的局面。那么如何才能在鄉村振興中規避風險呢?本文正是根據國內鄉村振興的發展總結的“失敗五條”,以饗讀者!
一、定位草率,死搬硬套
這種的基本套路是:開發主體組織參觀團,全國乃至世界轉一圈,一旦發現區位、體量、經濟基礎和自己差不多的成功案例。便一時興起,將成功經驗照搬照套在自己的地盤。殊不知,搞開發就比如醫生看病,即使同樣是感冒癥狀,也因得病原因、個體體質、生活環境等不同,治療的方法不同。
在這里勇先創景要提醒的是,您照搬的產業,群眾愿意做嗎?能做嗎?有人愿意投資嗎?有人愿意買單嗎?政府支持嗎?土地指標及環境允許嗎?如果這六個問題,不能解決。那么產業的可行性就有問題,就不能立即上馬,否則就是勞民傷財,一無所獲!
二、文化挖掘不夠
很多鄉村因為經濟發展低下,所以造成文化的不自信,認為自己的文化都是“土的、沒有用的”。但旅游的真諦就是體驗不同地區的文化。所以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文化。有很多鄉村振興規劃同行沒有對鄉村風貌足夠了解,甚至對鄉村的資源、文化、風土人情等都沒有去詳細了解和挖掘,最后搞出來的旅游大多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嚴重。
三、鄉村旅游開發與村民無關
在鄉村旅游開發時,一定要確保“姓農為農”的根本宗旨不動搖。一方面是因為鄉村旅游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農民收入,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只要農民當家做主,把鄉村旅游項目當做自己的,他們才會珍惜,才有干勁,才會給開發者帶來更大的利潤和利益。
四、是個鄉村就能發展鄉村旅游
一些地方發展鄉村旅游不考慮客觀實際,認為“是鄉村就能發展鄉村旅游”,對投資開發項目不作科學論證和規劃,忽視交通、食宿、民俗文化、產業結構、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最終導致投資項目沒有成為財富反而變成包袱。
五、環境整治違反肌理,格式化
在整治環境中,容易走兩個格式化錯誤極端:
(一)有山有水必定以青磚黑瓦的徽派建筑為主,認為和山水融為一體,水墨畫風格最適合中國。以整容為例,好的整容應該在尊重肌理的基礎上進行的。您如果是玉盤大臉,非要整成小家碧玉,其結果可想而知。
(二)農村整治城市化,將城市化的大廣場、大馬路、大景觀種植全部移植到鄉村。那么鄉村原有的“野趣、野味”沒有了,鄉村文化沒有了,那還叫鄉村嗎?
(三)不尊重本土植物,大量使用維護成本高的植物景觀。一開始種植下去還有點看頭,但時間一長,都會荒蕪一片。
(四)廁所的設置要根據鄉村實際,不要一概而論的做高大上的廁所。這樣會造成資源浪費。
在鄉村振興的東風下,開發鄉村我們不能靠“風口”效應,而要汲取別人失敗的原因,規避風險,這樣才能讓鄉村開發成功,從而使得鄉村達到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