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大部分國人將工作、生活、休閑放在家中。斗室之困,無疑會讓人想念起“小橋、田園、人家”的鄉村,這為下一步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契機。在鄉村振興中最大誤區便是:當事人看不上自家的鄉土文化,一味追求“高、大、上”。殊不知,你看不上的本鄉的歷史、美食、衣著等,卻是別人鄉村振興的寶。
在日本長野縣東北的町,有個叫小布施町。之所以被勇先創景著重介紹,是因為小布施町人口雖1.1萬左右,卻創造了100萬的年客流量,經歷了從繁盛到衰弱再到復興的軌跡。
01 神奇的小布施町
江戶時代晚期,小布施町憑借千曲川的船運和周邊完善的接到網絡得以蓬勃發展,成為北信濃地(長野地區的舊稱)的經濟文化中心,形成獨特的“小布施文化”而風流一時。
但從19世紀末開始,小布施町人口不斷外流到周邊大城市,其經濟文化也開始走向衰退,幾乎被世人遺忘。直至20世紀70年代,日本掀起“社區改造”運動,小布施町趁勢著手建設公共設施,并于1976年落成北齋館,隨后1980年響應日本鄉村振興計劃,再到2000年開展“開放花園”計劃,使沿襲了傳統江戶風貌的小布施町憑借“葛飾北齋、花之城、栗子”三大招牌,吸引了接踵而至的游客,完成了活化復興之路。
02 復興四招
①借助名人、名作打造有流量的文化IP
1976年(昭和51年),由政府主導的北齋館正式建成開館。其中收藏了葛飾北齋晚年居住小布施町時所創作的40多件作品,包括經典的男浪(高浪)與女浪(矮浪)的怒濤圖繪、東町祭屋臺天井繪“龍圖”與“鳳凰圖”、兩臺祭典小販車等等。
在北齋館的影響下,小布施町大大小小10多座美術館陸續開館,形成了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其中包括高井鴻山紀念館、小布施博物館·中島千波館、日本燈具博物館、小栗樹美術館、展示幕府時期以來茶具的“茶俚庵”、收藏古陶瓷器的“了庵”、收藏畫家藤岡牧人作品的“小布施藤岡牧人美術館”、以及展示小布施町歷史的“歷史民俗資料館”等。
北齋館內部圖
②優化環境,打造花之城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實施“鄉村振興計劃”,給每個鄉村提供1億日元的資金支持,小布施町用深遠的眼光選擇將此大量資金用于人才培養,10年間共計派遣160人前往歐洲研修,并為其提供20萬日元的免息貸款。歸國后,他們將歐洲的“家家戶戶美麗”的庭院帶回了小布施町。與此同時,小布施町“花創造推進協議會”成立,公共空間中開始花景觀改造,花除了作為景觀元素之外,還被賦予了發展鄉村建設的意義。
在這些人才的感召下,小布施町居民逐漸形成一種共識:房子內是家庭私人空間,也是景觀;外部庭院則屬于公共的欣賞空間。
③打造“栗產業源地”的地域農業品牌
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是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栗子,幾百年來一直是小布施町的特產,因曾進貢過將軍而聞名。小布施町堅持追求品牌質量的原則,開發了多種多樣獨創的日式栗子產品,并成立了栗子研究所,不斷研發栗子美食,對栗子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同時運用限定季節、數量等營銷手段促進銷售。從產品生產到產品設計到營銷推廣,形成完整的栗子產業鏈,將栗子產品推向品牌化。
④走群眾路線,加強當地居民的地域認同
持續幾十年的鄉村改造使"小布施”成為日本社區改造和景觀營造的頂級梯隊中的一員。而且在鄉村振興和開放庭院中所體現的政府居民一體化的共同體管理模式,不僅為政府帶來了可持續耗資低的良性管理,也增強了當地居民的地域認同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本文是勇先創景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