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有位鄉村旅游開發商找到勇先創景鄉村旅游規劃中心。雙方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甲方的疑問是:所有當下比較火的旅游產品都做了,為什么農場還是賠錢,為什么緊靠4A景區,還是做不起來?鄉村旅游規劃中心總監鐘景說:“你們做的研學、網紅橋、野外灶臺等旅游產品,目標城市的周邊就有相同產品,游客為什么要大老遠跑到你這里來呢?問題的實質是農場的核心吸引力沒有解決??!另外,緊靠的某4A景區,每年的游客量本身就很少,而且咱們的農場并非必經之地,所以傍大款模式就行不通了。”
這個甲方很有代表性,下面就用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來進一步探討:鄉村旅游的失敗往往被重復復制。
自從袁家村火了之后,再加上白鹿原的熱度。白鹿原民俗村便干起了關中美食+民俗的活。于2016年五一開業,當天的客流是十萬以上,高速路下來到藍田的路全部堵死。一直到2017年的新年,藍田縣在民俗村區域舉辦了免費燈展,正月十五全縣的社火大賽又在民俗村開賽,當天游客達到了十五萬人,這是白鹿原民俗村客流的頂峰。隨著影視城和白鹿倉的開業,白鹿原民俗村客流開始下降,到2017年國慶后隨著冬季的來臨,客流越來越少,逐漸有的商戶退出或者不開門,越來人越少。
表面上看白鹿原民俗村是因為影視城和白鹿倉的開業從而分流了客源。但實質是同質競爭帶來的惡果。這種同質競爭就是典型的拍腦袋競爭,什么項目火就拷貝一下,哪個地方有吸引力文化或4A以上景區就依附一下,不考慮自身文化特點,忽視原生態的鄉村,不做策劃規劃,致力于將抄襲進行到底。結果只能是新鮮一時,冷落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