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旅游業電子化、網絡化的發展大趨勢下,我國傳統旅游業經營管理效率較低、信息傳遞不暢、信息共享水平低等問題日益凸顯。日前,國家旅游局在四川都江堰舉行的全國智慧旅游建設現場會上,提出爭取在10年內初步實現“智慧旅游”的總體目標,“智慧旅游”成為全國多地
旅游規劃的重點建設內容。
智慧旅游是一種以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旅游體驗、產業發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應用,使旅游物理資源和信息資源得到高度系統化整合和深度開發激活,并服務于大眾的全新的旅游形態。專家指出,智慧旅游建設不應停留在模糊概念,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系統性地制訂智慧旅游頂層設計和具體引導政策,鼓勵技術創新轉化和供需對接,突破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桎梏。
傳統旅游面臨新挑戰
智慧旅游迎來發展期
在全國智慧旅游景區建設現場會上,國家旅游局提出我國將爭取用10年時間初步實現智慧旅游,以有效應對旅游業爆發性增長給旅游景區資源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同時,會上公布了北京頤和園、山東泰山、安徽黃山等22家景區為“全國智慧旅游景區試點單位”。
國家旅游局規劃財務司司長吳文學表示,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各景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智慧旅游景區建設工作。如北京推進A級旅游景區無線上網工作,河北啟動了全省智慧景區試點建設,江蘇南京實施智慧景區工程,安徽黃山景區開展“智慧黃山”示范應用項目建設,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建成統一的數據處理和智能指揮中心等。目前,智慧旅游在提升景區管理與服務水平、提升景區品牌影響力、提升游客滿意度方面的作用已經開始顯現。
旅游專家指出,雖然目前很多國內旅游企業已經建立自己的網站,一些旅游企業也在嘗試在線商務運營和營銷,部分景區嘗試發行電子門票,但總體來看,信息技術在傳統旅游企業和管理部門中的運用還不普遍。通過手機、電子屏、互聯網等終端體驗智慧旅游的游客仍不多,智慧旅游仍有待進一步發展和推廣。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說,雖然國外很少使用智慧旅游一詞,但與
智慧旅游相關的項目開發較早。如歐盟在2001年就創辦了“創建用戶友好的個性化移動旅游服務”項目,美國2006年就在賓夕法尼亞州波科諾山的度假區引入射頻識別手腕帶系統。歐洲目前正在全面開發遠程信息處理技術,計劃在全歐洲建立旅行信息系統等。
戴斌表示,盡管和國外相比,我國
智慧旅游建設起步較晚,但從2011年起,全國多個城市陸續啟動智慧旅游建設工作,并密集出臺相關規劃。今年5月,北京、廈門等18個城市被國家旅游局批準成為“國家
智慧旅游試點城市”,這標志著我國智慧旅游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