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地區是一個城市發展最早的區域,是城市形象的基礎,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具備深厚的文化積累和豐富的物質文明,是城市景觀的精華所在。就目前濱水區環境現狀,濱水區對于改善城市環境及塑造城市山水的重要作用,提出相應的景觀開發、綜合因素協調和景觀空間結構的設計對策。
1濱水景觀研究的主要范圍
我國古人注重城市水體的觀念源于儒家樸素的生態思想和講求“藏風得水”的風水理論,因此城市的選址、布局多與水息息相關。由于城市依水系而發展,商業貿易隨水系而繁榮,沿江、濱海的古渡、水埠,自然地構成人們聚集、交往、貿易、停駐的所在。以此基礎發展而來的濱水區逐漸成為城市的誕生地、文明的起源點。
濱水區, 意為水邊、海濱、湖邊,作為城市與江、河、湖、海接壤的區域, 它既是陸的邊沿, 也是水的邊緣, 它的空間范圍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間及與之相鄰的城市陸域空間,其對人的誘致距離為(1~2)km, 相當于步行15~30 分鐘的距離范圍”, 并且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觀情趣和公共活動集中、歷史文化因素豐富的特點,導向明確、滲透性強的空間特質,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建設系統交融的城市公共開敞空間。
由于濱水區既是有機聯結城市陸域水體的中間地帶, 也是協調城市宏觀環境與微觀環境的中觀環境, 在城市中處于中介空間的地位,因而濱水區的景觀作為城市中介空間的表達形式,是對濱水環境多方位的詮釋, 它是指水陸交界處內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線和水流沖蝕所產生的島、洲、磯、渚、緩坡等天然地貌的有機組合。還包融各種干擾因素, 諸如人工設施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所賦予它的概念。其景觀的內涵不僅包含了濱水區的自然風景,更表達了城市濱水空間的姿態,反映了濱水環境在時空中轉化的過程,涵蓋著物質空間與人文景觀的兩種概念。
因此,濱水區
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即是對濱水區自然要素“人化”的過程,通過對濱水區這一中介景觀的組織與構成, 使宏觀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觀的人居環境。其中的“人化”是指社會人的社會實踐,是在尊重濱水區特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以開發濱水區景觀為主導;并以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核心,通過把濱水區的景觀有機融入城市整體景觀設計之中, 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動達到統一和諧的境界。
2 濱水區的綜合價值
城市中的水體象征著文明與靈性。它的波光,渲染著城市的生機與藝術的魅力;它的風韻、氣勢、清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引起人們無限的聯想;它較之任何一種自然物,都更能深刻地顯現人類歷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城市不僅起源于濱水區,它的未來的發展也直接受到水的制約,可以說,濱水區對于城市的生態、景觀、文化及娛樂等方面皆有積極作用。
2.1 生態價值
濱水區是城市中最活躍、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它是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的交接處,具有兩棲性的特點,并受到兩種生態系統的共同影響,呈現出生態的多樣性。因此, 萬物競生、物種繁多、食物鏈復雜,與城市整體生態系統息息相關。
“水為萬物之源”,作為城市的命脈,濱水區維護著城市生命的延續,不僅承載著水體循環、水土保持、貯水調洪、水質涵養、維護大氣成份穩定的運作功能,而且能調節溫濕度、凈化空氣、吸塵減噪、改善城市小氣候,有效調節城市的生態環境,增加自然環境容重,促使城市持續健康地發展。